中山对口帮扶广宁县大汕村,“精准扶贫,交通先行”见成效


   正在修整的进山路。

四周高山林立,平均海拔在100米以上;人均耕地不足0.5亩,所产粮食不能自给自足;3.2万亩山林地,种的基本是竹子,其中1.2万亩是茶杆竹;又高又长又密的竹子守在山林深处,村民仅靠一条条不足1米宽的山泥路步行进山采伐,既辛苦又效率低……这是省定贫困村——肇庆市广宁县坑口镇大汕村4年前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如今,我们村经过中山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已经有了18.2公里长的进山机耕土路,这条机耕路是我们连接外界的经济命脉通道,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生命线!”5月29日,大汕村党支部书记余学群高兴地说,“这条路给我们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竹年产量增加了250万公斤,全体村民增收170万元,每户村民增加收入2100多元。”

■进山机耕土路修通,全体村民增收170万元

大汕村下辖19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共有793户3454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175人,贫困户占比9.21%、贫困人口占比5.07%。2016年,国家税务总局中山市税务局牵头联合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中国农业银行中山分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中山中心支公司四家单位开始对口帮扶这个山村,经过几年努力,到去年底,该村全部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已全部达脱贫标准,大汕村也达到相对贫困村出列标准,完成了退出工作。

据了解,大汕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土”的山村,1.2万亩茶杆竹是主导产业,全部生长在大山里,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进山路不通,村民为了收砍茶杆竹必需雇工才能运出山外,每收砍50公斤茶杆竹,市场售价30元,雇工费就占了25元,一年下来尽管茶杆竹产量可达750万公斤,除去雇工费,村民收入才75万元,除非自己亲自砍竹,才能挣多一点辛苦钱。

“要想富先修路。” 崔伟忠是驻大汕村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抓住痛症,村民集资了部分资金, 扶贫资助一部分资金,已经在大汕村14个自然村修建了15条总长18.2公里进山机耕土路,方便农用汽车出入山区林区进行竹林收割运输,大大压缩了运输成本费用,产量也跟了上来。

路修通后,不单开采成本大幅降低了,茶杆竹年开采量还增加了250万公斤,全体村民增收170万元,每户村民平均增加收入2100多元。崔伟忠说,“今年要继续在其余14条村建设机耕路,打通最后的末梢,争取实现所有山路全覆盖,到年底全村建成的进山机耕路总长将超25公里。”

■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驻村工作队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在外出务工、就业帮扶、春耕劳作等方面积极助力贫困户复工复产。

大汕村利用中山市税务局单位饭堂采购、社会热心人士购买等措施,帮助贫困户销售广宁新鲜大芥菜和菜干7500多公斤、番薯750多公斤、蜂蜜50多公斤,销售金额达33000元,帮助村里贫困户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燃眉之急。

驻村工作队还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2018年11月,大汕村投资47.6万元建成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实现收益7.11万元,收益率为15%。还利用中山市财政扶贫专款和帮扶单位自筹款总计60万元,投资入股到广宁县福排水电站,年收益6万元。投资收益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部分补贴无劳动能力又不享受低保五保待遇的28户贫困户,两年来为每户贫困户带来收入3200多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

2016年初,大汕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7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98万元,至2019年底,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1.2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了4.66倍。

崔伟忠表示,“这些产业今后将持续开展,今年还将引进乳鸽集中养殖项目,为村里闲置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为村民提供长效脱贫保障,也为提高大汕村集体经济收入打好基础,不断巩固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