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引发饰品业的新变革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淡去,很多行业都在大量招工,却遇到“招工难”,以下是主要是针对饰品行业来了解招工难引发饰品业的新变革,详情如下。

  2010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雾霭逐渐淡去,市场有明显的回暖迹象,饰品企业纷纷制定新的目标,兴致勃勃地招兵买马扩大再生产,却遇到了一道难题——招工难。

  饰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款饰品从半成品到成品,大部分以手工为主,用工量大,尤其对女工的需求更大。而其他行业如纺织业、服务业也需要大量民工,造成了“民工争夺战”,尽管企业一再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还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由于招不到足够的工人,生产线闲置,对客户订单的承诺也不能兑现,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不能正常,以致原材料大幅涨价,甚至严重缺货。

  招工难现象扫描

  场景一:变指责为恳求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位做耳钉的经营户急匆匆地往树脂配件厂赶,本想给对方一顿责怪,但对方指着一叠单子苦着脸说,比你早下单的都没完成,我们厂地理位置又偏,很难招到工人,我比你更急哪,要不你到其他地方去看看?耳钉经营户把责怪的话咽了回去,因为选择另外的厂家,也好不了多少,只得装一副笑脸,说了一大堆好话恳求他尽快赶货然后告辞。

  场景二:扩大规模难实现义乌一家饰品厂内,老板指着只有稀稀疏疏工人干活的车间说,现在有的是订单,只是缺工人。这家四十多名员工的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艰难地挺了过来,做出了信誉,老客户都想与他继续合作,支持他扩大规模。他也租下了足够使用面积的厂房,又天天在劳务市场招工,只招来了几名工人。“我们的工资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但进厂的人还是不多,今年想扩大到100名工人的计划很难实现”老板说。

  场景三:不是你挑我,而是我挑你设摊、举牌的招工人员密密麻麻,而求职者在人堆里挤来挤去,他们并不着急,很多人都把行李放在旅馆内,然后进行挑选。觉得中意的,还要坐厂方的专车实地察看,对于条件差、工资又不理想的企业,他们绝不考虑。“如果每月只是一千四、五的工资,我们干不干都无所谓,因为除了吃饭和零花,一年最多也只是存三、五千,还不如在老家找事做”一个找工作的年青人如是说,他们期盼能找到两千元左右的工作。

  我国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很多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也能过上好的生活,而东部沿海地区薪资水平增长缓慢也是招工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新潮,除金钱外还有更多的追求,而很多企业提供的劳动条件和待遇,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想。招工难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招工难引发的变革现象

  “招工难”已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剧烈反应,业界人士在探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要靠什么,行业如何转型升级等问题,一场新的变革由此来临。

  现象一:员工第一,老板第二。工人变“老板”,老板变“服务员”,新型的雇佣关系正在形成。员工是企业的基石,老板只有“服务”好员工,让员工安心,企业才有发展潜力。在一片“招工难”的喊声里,却有少数企业人丁兴旺,如义乌亿高饰品厂,专业生产女性饰品,早就为员工构筑一个积极和谐的体系。年初开工之时,老员工返回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他们又带来了许多亲戚与同乡。这家企业在义乌及龙游的两个生产基地1000多名工人就很容易地招满了。亿高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陈琼放经理说,我们的企业里永远是员工第一、老板第二。在亿高,员工的生活环境、福利待遇是企业主考虑的首要问题,时刻都在认真、用心去善等员工,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内部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从普通员工中经大家选举产生,每位员工都拥有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是一个“倒金字塔”的队伍结构,为此整个企业都有一种很好的氛围。自然而然,凝聚力、执行力就强了。

  现象二:加大科技投入品牌投入。不少企业积极搞技改,做品牌,千方百计提高附加值。饰品行业准入门槛低,是低成本、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时代的到来,劣势明显表露。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升级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当前的招工难正倒逼着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义乌的一些饰品企业正在寻找新的设备,如浙江点金饰品有限公司正准备花巨资引进一套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饰品作为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战也非常激烈,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突破重围,做品牌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只有通过做品牌才能在终端及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通过品牌的传播,产品的卖点和附加值也就产生。

  现象三:延伸产业链,跨区域整合资源。由于土地、人力资源的制约,饰品业的制造基地——义乌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发展瓶颈,为了改变由于招工难而导致生产能力跟不上的局面,有些饰品企业直接到西部地区建立来料加工基地。如小雁子饰品在湖南创办的分厂,罗兰饰品有限公司在河南、江西等地建立的来料加工基地,还有的配件企业直接把厂办到了四川,利用发达的物流与网络平台实现了“远程操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有更多的企业采取这一策略。义乌的产业集群将会分散,而研发与市场的优势则进一步加强。

  现象四: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减少中间环节。这类企业产品比较高档,质量也好,为了保持较高的品质,他们不想把生产车间搬到其他地方,宁愿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把企业做强。义乌荷叶塘工业区的一位企业主说,饰品是一个文化产品,有很大的附加值,就看你怎么去做,节省制造成本固然重要,但不是市场的致胜法宝。为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绕过外贸客商,他准备直接到国外一些地区开分公司,以直销模式实现利润最大化。事实上饰品企业在国外开分公司的模式早已存在,如新光饰品、美联工贸等,在今后将有更多的企业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