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增殖物种有所提升 忧:外来物种野蛮生长

秋日的横门渔港海风撩人。10月16日上午,一艘搭载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人员的渔船从这里出发,缓缓驶向南朗镇沿海水域。他们以“考官”的身份而来,通过回捕的方式,对今年6月我市分四批次在南朗镇沿海水域、西江、小榄水道水域增殖放流的1311.67万尾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评估放流效果并指导下一年的放流方案。


   科研人员将出海对水域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本报记者 黎旭升 摄


   科研人员将打捞上来的水生生物进行分类记录。    本报记者 付陈陈 摄

本土水生物种向小型化演变  罗非鱼等外来物种入侵堪忧

上午10点30分左右,渔船到达目标水域,放网拖行30分钟后,开始收网统计。

伴随着噼啪的倾倒声,鱼虾蟹等纷纷散落到甲板上,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秦传新将它们分类摆放好,并做好体长、体重的记录。“从现场捕捞的情况来看,刀额新对虾的回捕率还不错,与我们今年放流的规格相符,花鲈和黄鳍鲷的情况也比较乐观,鲻鱼的数量也比较多,但整体上体型偏小,可以看出增殖放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渔业生态系统来看,很多物种正在向小型化演变,资源衰退问题依然堪忧。”秦传新说。

为进一步掌握增殖放流的情况,第二日,秦传新等人又接连对西江、小榄水道水域的多个增殖放流站位进行了跟踪调查,所得出的初步结果与南朗沿海水域比较接近,且广泛存在河口海域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

秦传新透露,目前罗非鱼等外来物种因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远高于土著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物种,土著物种的生态地位遭到挤占且资源量不断下降。除了通过增殖放流来增加土著物种种群数量外,他建议在引进物种养殖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管理,减少外来物种或引进物种进入自然水域的机会。同时,科学放生,提高防范意识。

连续37年开展放流活动  累计投资超过1570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山重要水域渔业资源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渔业资源枯竭、水域生态失衡、捕捞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渔民生活质量和水准下降问题凸显。

为了保护和增殖中山水生生物资源,自1982年起,我市连续37年开展大规模的水生生物放流活动,累计总投入资金超过1570万元,放流种苗超过5亿尾。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分四批次在南朗镇沿海水域、西江、小榄水道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黄鳍鲷、花鲈、鲫鱼、草鱼、鳙鱼、鲢鱼、鲤鱼、刀额新对虾、日本沼虾等九个鱼种,共计1311.67万尾。

“我们从2012年起就开始委托科研机构对苗种场资质、苗种亲本来源、苗种质量、放流苗种规格与数量、放流过程、放流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为保质保量完成增殖放流活动提供依据。”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方面苦下功夫,在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同时积极推进渔民减船转产。自2017年以来,我市共压减在册渔船655艘,有效减轻了渔业捕捞强度,助力海洋渔业“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