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昨日之困”,迎接“明日之光”

2020年,短暂而漫长。短暂的是,从年初疫情暴发开始,似乎还未真正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而岁末已至;漫长的是,如何从不确定的“变量”中找到确定性的“恒量”,还需要一个深入求索的过程。

世界格局变幻莫测,矛盾和冲突跌宕起伏;在全球经济大衰退之下,中国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快”与“慢”,“生存”与“发展”,“全球化”与“双循环”,“疫情防控”与“恢复经济”,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如何认知?如何界定?如何判断?如何选择?

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中山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未来5年,不仅决定着中山能否打赢重振虎威翻身仗、重返全省经济强市行列,也将基本决定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版图、中国经济版图的地位,决定着中山这个昔日“小虎”未来的命运。

纲举而目张。新征程上,中山首先需要找准历史方位,明确战略方向。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中山必须对照“四个新”和“两全两高”使命要求,把“走在全省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为我们自身的定位目标,努力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领跑者”,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全会提出,中山要积极推动“双区”建设,大力促进发展新融合,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起来,搭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高质量发展快车。作为深中通道珠西岸的桥头堡,中山应该当仁不让,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方面争做示范。

这是时代选择、中山机遇,也是更高站位、更高要求。中山不仅是“中山的中山”,更是“湾区的中山”。应把握大势、胸怀全局,不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困囿于一时一分的差距,不计较琐碎与浅近的利益,以现代化城市的视野规划未来发展,通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更广阔的时空。

谋定而后动。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动能从何而来?当务之急,就是对症下药,“昨日之困”在哪里,力气就使往哪里。比如,过去十年工业投资一路下行,以致今日动能不足、后劲乏力,那么就狠补这一课,把“短板”变为“潜力板”,用今天的投资结构主导明天的产业结构,用今天的投资布局框定明天的空间布局,用今天的投资质量夯实明天的发展质量。只要制造业、实业的根基稳,“中山舰队”的航向就不会偏。

创新是核心,企业是主体。无论是今年疫情危机中崛起的企业,还是近年数字化浪潮中崛起的企业,共性的特征,就是于不确定性中找到机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打破传统工业时代相对稳定、封闭、垂直的线性模式,走向开放、互动、互联的协同模式,拓展出各个产业领域的无限空间。中山必须顺应这一浪潮,牵住创新“牛鼻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传统行业走出新范式,重构重生新价值。

报告还提出,中山要加快畅通“双循环”,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也要求我们把自身工作放到全局中铺排,服务全国一盘棋的大循环,而不是一市一镇的自我小循环。要顺势造势,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推动大湾区各类要素在中山集聚、交易、配置。

痛则思变,中山正经历转型升级中无法绕过的阵痛。这是一种自我进化与迭代,甚至是自我革命。中山应无惧刀刃向内,勇于打破传统的边界,突破自我的局限,迸发新的生命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过去如是,未来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