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精准扶贫的“成功密码”

经过五年奋战,南海对口帮扶的云浮市云安、云城、罗定三区(市)的56个省定相对贫困村、6291户贫困户20849人,100%脱贫。

发展产业、民生帮扶、劳务输出……每户贫困户脱贫的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经历了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南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最强盛的县域经济体之一。云浮,位于广东中西部地区,广东省扶贫任务比较繁重的地级市。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一声令下,南海扶贫干部走进云安、云城、罗定三区(市)的56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与云浮携手共进,开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实践,带领贫困户6291户20849人穿过贫穷的雨雾狂涛,奔向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为广东全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贡献南海力量。

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枧岭村的枧兴南药种植基地。

产业“造血”

让村民真正富了起来

从上空俯瞰云浮市前锋镇矮岭村,连片的竹林就像一张绿毯平铺在村子连片农地上,泥土底下的马蹄笋更是长势喜人。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矮岭村地处粤西山区与丘陵交界,农民多靠种植农作物为生。青壳笋是矮岭村的传统农作物,然而,由于品相和价值不高,青壳笋种植始终未能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2016年起,南海对口帮扶矮岭村。2019年5月,南海扶贫干部梁基成到矮岭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矮岭村家家户户种植竹笋,但出产的青壳笋品相和价值都不高,笋价平均只有6~7角/斤,村民的种植热情不高。

于是,梁基成心中萌生了想法,“能不能将狮山的竹笋种植技术与前锋镇的麻竹笋相结合,从而培育出新的鲜食竹笋品种?”他立即行动,开始小范围推广竹笋种植技术。去年6月至7月,小范围的培育取得了成功,矮岭村改良的马蹄笋上市,品质广受好评。

此后,村委会决定对笋竹基地一期的45亩笋竹进行改良,培育马蹄笋,同时利用45万元扶贫资金扩大马蹄笋种植面积,建设马蹄笋种植示范基地(笋竹基地二期)80亩。二期以“公司+基地+经联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创新种植管理技术,打造集培训教学、种植实践和现场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目前,矮岭村有劳动力的61户贫困户100%参与扶贫产业项目,每户年平均增收约3.6万元。截至2020年4月底,该村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产业扶贫”是最关键的利器。真正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实现致富,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

四年来,南海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帮扶云浮56个相对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2.8万亩,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26个,产业项目资金总投入2.8亿元。吸引93家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发展,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560人。

众所周知,云浮市主要地貌为丘陵,如何利用少量的平原及坡度较小的丘陵发展农业成为了难题。为此,南海对口帮扶云浮3个区(市)在集约土地上狠下功夫,引导贫困村建设大型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和壮大特色种养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和农户致富。

位于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腰古村的村民,通过种植霸王花,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云浮市腰古村第一书记李松庆进村后,瞄准腰古村地处山区的特点和产业短板这个关键,提出着重发展长效产业,集约荒地开发利用。他在短时间内便将涉及上百户村民的120亩荒废旱地集约起来开展霸王花种植项目,统筹投入扶贫资金约10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腰古村全部52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经营。

产业帮扶的过程,南海总结了对精准扶贫的理解——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做到产业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到户精准,才能保证脱贫目标的有效实现。

南海区住建水利局帮扶建设的枧岭村乳鸽养殖基地内,养殖户正在给鸽子喂食。

帮扶民生

村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从南海区桂城出发,沿着广台高速向西驶去,道路两旁原本开阔的平原便开始出现明显起伏的线条。一路前行,就能发现云浮云安、云城、罗定这三个区(市)的贫困村处于粤西的群山深处。

对口帮扶云浮市三区(市)56条贫困村以来,南海按照当地群众所需、南海所能的原则,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生态乡村建设等方面入手,先后投入了8.5亿元财政资金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如今,云浮市三区(市)56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罗定市泗纶镇松南村没有一盏路灯,村民晚上出行全靠手电筒,如今,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出行路;曾经贫困户家里每逢大风大雨就漏水、掉瓦,如今不少贫困户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曾经山村面貌落后,如今改造成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景点……在南海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下,相对贫困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贫困乡村,如今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走进罗定市榃滨镇永坑村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上,一栋栋修缮一新的民居点缀在道路两侧。让人很难想象的是,两年前,这些水泥路原本是难以通行的泥洼路。

永坑村第一书记蔡小松告诉记者,永坑村山陡坡高,出行颇为不便,具备了贫困发生的诸多因素。因此,派驻的第一批驻村干部来到永坑村,问村民最希望村子有怎样的改变时,村民都说:“修路!”

自此,改善村子的民生基建成为了扶贫干部的头等大事。在南海对口帮扶资金的帮扶下,永坑村一条条泥洼路变成了干净宽阔的水泥路,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永坑村的改变,得益于南海对口帮扶,改善贫困村民生基建项目。南海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年来,南海围绕群众迫切需求的道路建设、水利灌溉、路灯亮化、群体活动等方面发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位于富林镇南端的省定贫困村庙山村便是通过民生项目的精准帮扶,实现乡村振兴。

作为云安区的“南大门”,庙山村是距离镇中心最远的村。自2016年对口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曾劭俊先后担任驻庙山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走上了一段精准扶贫的艰辛之路。

在扶贫干部的推动下,庙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建成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为民服务点;筹集13万元建立云安区首个民政注册村级慈善机构——庙山村助学济困促进会,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投入45万元新改建5000米道路的路灯;投入60多万元,修建九江庙山连心广场、党群活动中心和综合文化楼;建设3公里庙山村人行道,连接庙山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等。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加快群众脱贫增收,是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南海帮扶,坚守民生情怀,扛起使命担当,让对口帮扶地区的每一名群众都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云浮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由南海区帮扶建设的新民小学铺上了塑胶跑道。

万企帮万村

精准帮扶合力拔“穷根”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人士……在南海,各界人士都在为脱贫攻坚积极出谋划策,南海顺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凝聚起强大的攻坚合力。

“万企帮万村”,一起战贫穷。南海通过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动84家企业加入村企结对,企业通过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设施扶贫、保障扶贫等帮扶方式,针对性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难题,促进其家庭经济增收,防范返贫风险,以实现稳定脱贫,助推被帮扶村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疫情期间,很多贫困户不能如期外出务工,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贫困户老张便是其中一位。“早一天干活,我就多挣一天钱,疫情期间我天天守着电话等消息,时刻关注进展。”去年,老张原本打算年一过完就外出务工,但因疫情企业延迟复工,一直待在家。与老张一样,那些天村民和村干部心里都有点着急。

“之前,我们村很多贫困户都是依靠外出劳务维持收入,没想到遇上疫情,很多人待在家里,失去了收入来源。如果再不加把劲,影响脱贫可就糟了。”民乐村第一书记麦永然说,因此疫情期间,扶贫干部们在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防疫高招和脱贫点子。

就在麦永然的手机打得发烫的时候,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南海丹灶企业南洋电机有限公司通过远程面试,接收了民乐村和西安村共6名务工人员到丹灶工作,老张是其中之一。

去年3月,南洋电机电器有限公司派出专车抵达镇安镇,接这6名务工人员到岗上班。“我们派专车接送,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车费负担,另一方面是确保防疫到位。”该公司行政人员劳福文说。

南洋电机有限公司是南海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其中一家企业。2020年3月,南海在云安区举办“南海区驻云安帮扶干部座谈会暨万企帮万村”签约仪式,56条贫困村与多家企业进行对接,落实帮扶项目超30个,为云浮脱贫攻坚再添助力。

“万企帮万村”行动正是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对贫困村进行精准长远的帮扶。以里水镇一方制药为例,其所结对的云浮罗定市泗纶镇的松南村有很好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很适合中药材种植,加上当地有255亩南药种植基地。结对后,一方制药发挥企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派员指导农户生产,以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许多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并不能直接为农民带来收入,但是通过民企的企业化运作,可以创新思路,结合实际给出精准的帮扶举措。例如将农副产品做成品牌,卖出好价钱,也可以将贫困地区开发成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南海企业发挥着市场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优势,在帮扶举措上下足“绣花”功夫,找准“穷根”、对症下药,与这些对口帮扶贫困村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扶根本,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让扶贫效果更加直观。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

图/珠江时报记者 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