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学,我拄着拐杖也要教下去”

每周六早上,位于中山市石岐街道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曲艺活动室总传来悠扬的曲声,来自群声曲艺社的十多名粤剧爱好者们在乐师的伴奏下一展唱腔。一旁书架上,摆满了一本本手抄的粤剧唱谱。

群声曲艺社由缪柏江2000年开始发动成立,20年来他带头自掏腰包、寻找资源支撑曲艺社运作。今年年初,他的曲艺社先后获颁“中山好人工作室”“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粤曲)”,年已七旬的他倍感振奋地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团现在最小的8岁,日常演出的中坚力量是40岁-50岁,只要有人愿意学,将来我拄着拐杖也要教下去。”


   缪柏江

退休后自掏腰包重续曲艺梦

从家里到石岐街道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曲艺活动室,不过一两百米。77岁的缪柏江走起路来显得劲头十足。

剧团大部分成员都有本职工作,只有周末才组织切磋练习,但一有时间缪柏江就来到大本营,保养乐器,擦擦桌子。

说起粤曲,人称“江叔”的缪柏江是科班出身。小学毕业就被本就爱好粤曲、常在乡间唱旦角的老父亲送到广州学艺。学成后,江叔先后在佛山、中山供职演出,从一名学徒生、文武生做到生角,功力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不幸的是,曲艺梦却因家庭变故而中断。

江叔说,中山县粤剧团经常组织演员下乡演出,那段时间有家人重病,他必须留在身边照顾,只好在1977年辞去了本以为可以奋斗一生的职业。此后他先后供职于中山国际酒店等单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退休。而此时,中山县粤剧团早已因改制等原因解散。

“当时他在家里,突然对我说,要不我们自己组个团,别把学的东西都浪费了。”2000年某天,江叔的突发奇想虽然让妻子张建喜吓了一跳,但知道是丈夫的梦想,她表示坚决支持。夫妻自掏腰包一万多元,购买乐器、加装隔音措施,在家中把群声粤剧团组建了起来。通过曲艺社,江叔维系了不少原中山县粤剧团的老员工以及周边的粤剧爱好者。曲艺社中掌板(锣鼓)、二胡、花旦等都是过往粤剧团的相关人员,昔日的剧本、曲目也在众人努力下,一本本地默写出来。

从自娱自乐到挑起传承重担

2006年,江叔向石岐街道桂园社区申请场地,让曲艺团以送戏演戏的方式服务社区并培养接班人。建议很快得到回复,桂园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曲艺社腾出一间活动室,群声曲艺社有了第一个固定场所。场所装修也是江叔和热心成员郑张灿、余锐勋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渐渐完善的。

有了大本营,群声曲艺社一边开展粤剧活动,一边慢慢吸引培养新的成员,从2006年的十几人发展到2021年五六十人。曲艺社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演出的剧目从刚开始的折子戏到可以排演出一部长剧。回忆起2019年3月长戏《墙头马上》在石岐影剧院开演的场景,江叔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当时可以说整个石岐的戏迷都动起来了!”《墙头马上》下午2点开演,到下午4点多,有些上了年纪的婆婆本来要去买菜、带孙子,都坐在那里不动了一直追看下去,现场称赞声连连。“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山本地粤剧迷近年来少见的一出自编自排自演的大戏。”江叔骄傲地说。后来,有粤剧爱好者赞助群声曲艺团去中山三乡、东凤演出这部长戏。

正是因为这出戏,他看到了下一辈演员邓振国、珊珊等的功底,同样的班子成员又在2020年推出了另一套长剧《狮吼记》。“没有江叔不计回报的投入,就没有其他曲艺社成员的投入和用心,大家将心比心地做好同一件事情,才有了目前社区文化的繁荣。”石岐街道桂园社区党委书记关绮文说。

在群声曲艺社的排练曲架上,一本用A4纸张打印的《岐海猎狐》剧本被江叔用圆珠笔改了又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该曲艺社今年准备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山抗日游击队在五桂山开展抗日活动的党史为基础,展开创作,送戏下乡,为中山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贡献文艺力量,目前剧本已经修改完毕,本周末起将正式展开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