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南沙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拉开帷幕,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大会报告,对南沙开发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区人大代表,听取他们对南沙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港澳青年在南沙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建议。
伍进:东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把东涌打造成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先行地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把东涌打造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先行地。东涌与港澳地区有着合作优势,从庆盛高铁站乘高铁直达至香港只需30分钟,未来,庆盛枢纽还将成为一个同时联通香港和澳门的高铁枢纽。在产业方面,东涌是南沙目前落户港澳项目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领域合作最为频繁和全面的一个镇。
同时,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鸿基枢纽综合体、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大湾区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的不断落地,我相信,东涌将会吸引更多港澳企业到南沙投资兴业。
未来,我们计划抓机遇、促联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借东风、建平台,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聚要素、共发展,打造“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的新家园。
宋晓冬:南沙团区委书记
助力港澳青年筑梦南沙、圆梦南沙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港澳青年在南沙创业就业相关内容,一直以来,南沙以培养意愿、凝聚思想共识,引领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首要目标,打造了“湾区启梦港”广州南沙新区支持港澳青年发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市制定出台了港澳青创政策——“港澳青创30条”,为港澳青年提供交流、实习、就业、创业、置业等全方位服务。全区集聚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发展,努力将南沙打造成为港澳青年湾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和全面融入国家的中转站,奋力开创“三区一中心”建设新局面,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在工作中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将与港澳在青年创新创业层面的合作纳入与港澳深度合作的总体范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形成以“湾区启梦港”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统揽、以“港澳青创30条”为支撑的港澳青年工作体系,为港澳青年在南沙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助力港澳青年筑梦南沙、圆梦南沙。
目前,南沙联动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等8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形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矩阵,其中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引进第一批香港科技大学高端团队,形成一批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截至目前,全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签约入驻港澳青创项目团队(企业)共273个。
陈志洪:广州市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党总支部书记、院长
构筑起完善高效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作为南沙区医疗卫健系统的一员,我非常荣幸,这几年见证了南沙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这一民生工作方面。我觉得,南沙要高定位、高标准谋划医疗卫生发展蓝图,要把南沙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区域性医疗中心,更好对接大湾区甚至国际。
南沙正在建设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等国内一流三甲医院,翻开南沙医疗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沙区委、区政府在重点建设高端医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基层医疗的建设,加快推进区属医院的升级改造,加大对区属医院进行环境改造、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同时也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理顺体制机制,构筑起完善高效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我认为,为了促进区内医疗体系建设,全区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构筑起三甲医院引领就医,解决急危重疑难病;区属医院错位发展,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成将更好保障南沙区人民的健康。希望人民群众大病有所医、小病有所靠、健康有保障,就医更方便、看病不再难,南沙人民的幸福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舒霞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刘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晓宜